“银手镯”里不含银?景区坑人不能总靠“网曝”

无敌椰子 娱乐 2024-12-25 271 0

俗话说,“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,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。”然而,在“碎银几两”的诱惑下,总有商家突破诚信经营的底线。近日,一段反映“大理双廊古镇商家涉嫌售卖假银器欺诈游客”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。视频博主称,他在同一条街道上从三家不同店铺购买了银器,经过专业检测后发现,“有两家的材质检测出来不含一丁点儿银”。

真金不怕火炼,真银也该不怕检验。可按这位打假博主的检测,有问题的两家店铺,一家银镯子实为银包铜,刮开亮闪闪的表面,铜质材料原形毕露;另一家更离谱,银镯子实际是挂着“银”的名头卖铜和镍。用非贵金属冒充贵金属售卖,不仅坑了消费者的钱包,还有可能危害身体健康。按打假博主查询,长期佩戴镍制品,可能对皮肤造成伤害。坑钱又害人,如此黑心商家,不惩戒不足以平息消费者的愤懑。

目前,假冒伪劣商品已被当地市监局封存,涉事商家被立案调查。相信,在有关部门高度重视、严厉打击之下,大理双廊古镇“银手镯”造假事件,应该能很快得到应有的处理。不过,一个“银手镯”被验明正身,又有多少造假的“银手镯”等待被擦亮呢?

“银手镯”里不含银?景区坑人不能总靠“网曝”

围观者不禁追问,景区售假坑人,为啥总要靠“网曝”?问题事件一经曝光,涉事地方总是反应迅速,涉事主管部门回应总是表示要“举一反三”,可如同复制粘贴一般的处理机制背后,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,还是常态化监管机制缺位。

正如发视频的打假博主所言:“大理给你们这么好的资源流量,你们却用来坑骗五湖四海的游客。”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爆复苏,无论是传统旅游胜地,还是小而美的景点,都挤满了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的游客。可宰客行为,让精心呵护的美景被抹黑,这看似只是坑了游客,实则毁掉的是整个地方的旅游形象与商誉。

复盘近年来引发众怒的旅游市场乱象,既有“吃”的问题,如大连海鲜市场存在“鬼秤”作妖、缺斤短两;也有“住”的弊病,如贵州民宿经营者相互串通、捏造、散布涨价信息,哄抬客房价格;还有“行”的毛病,如厦门鼓浪屿导游与商家联手,形成“宰客一条龙”……一桩桩一件件,让本该美好的旅行体验,变成了花钱找麻烦。

景区乱象,离不开“一锤子买卖”思维作祟。商家短视,只顾眼前利益,将游客当韭菜收割。反观游客方,即使事后发觉被骗,碍于维权成本,多数人也只能吃哑巴亏、自认倒霉。如果没有这一批较真的消费者,更多的问题商家仍能靠着宰客,赚得盆满钵满。

“银手镯”里不含银?景区坑人不能总靠“网曝”

那么,如何从根本上,摆脱治理景区坑人总靠“网曝”的路径依赖?不妨从探索智慧化管理机制入手,创新执法模式,提升监督效率,告别“打地鼠式”治理。以往,景区经营秩序管理,让地方工商管理等部门,如同“猫鼠游戏”一样,曝光一起打击一起,上热搜就立刻灭火,时间一长,问题却又死灰复燃。

更有甚者,个别地方躺在“好山好水”上装“老好人”,对景区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甚至姑息放任不法分子从中牟利。对于这类问题监管者,也应当加强监管。想让游客玩得舒心,必须让管理者真正用心。彻底杜绝相关部门互相推诿、逃避责任,任何一个部门,接到投诉就要即查即办。

与此同时,推进科技赋能,借助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抓手,让行政执法监督更高效。通过对互联网平台、社交媒体用户的评价,实时进行分析,从不满意的评价中发现问题商家和缺位之处,及时加以纠正和处理,提升游客满意度。长此以往,或能形成综合治理,让景区营商风气扭转,让地方文旅真正赢得好口碑。(林静)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